在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21周年年会征稿活动中荣获文字类二等奖的会员钟龙(中)、王兴鹏(右)及摄影类二等奖的会员牟延安(左)、王兴鹏(右)。

起飞/牟延安摄影

黑颈鹤之恋

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   钟  龙

        我们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之所以有大群的黑颈鹤,是因为这里具备了黑颈鹤繁衍的条件,就在距市区80公里的这儿有一处国际重要湿地,这里平均海拔3000余米、高高的山梁上人烟稀少,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地毯,大海子和跳墩河这几块高原淡水湖畔就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作为昭通市民我骄傲啊!

        地球上鸟类最多时达50多万种,今天地球上只有9000多种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的影响,使鸟类资源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人类和鸟类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中生命链的一个环节,都在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鸟类正在濒临绝灭的边缘挣扎,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保护好鸟类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持了大自然的平衡。人类与鸟类是共存共荣的关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鸟儿不远万里从北国飞到这里,先是一群、两群,接着有十来群,达1500多只。然后也不急着飞走,它们在这里觅食、栖息,在西梁山上空盘旋、啼鸣,留下了一条条优美的弧线和一曲曲动人的旋律,给这个荒凉、贫穷的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就是黑颈鹤,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黑颈鹤。当人们从昆明回来大谈红嘴鸥的话题时,殊不知这里的黑颈鹤更加迷人、更加珍贵。因为这种鸟儿目前全世界仅发现8000多只,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编写的《濒危物种动物红皮书》中就有它的名字。而昭阳区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黑颈鹤最多,这里完全可以称作它们的天堂,越冬的宝地。

        我与黑颈鹤的交往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整整30年。30年前,认识黑颈鹤的人并不多,人们不知道这些鸟儿从哪里飞来,又飞到哪里去,人们只知道这些像大雁又不像大雁的鸟儿要比海鸥高大、漂亮、优雅。我随姐姐一起去到大山包,第一次见到了黑颈鹤。每年秋冬季节,行走在清澈的小河边,眺望一行行天边飞来的“雁鹅”,兴奋至极!

        鹤类起源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现在全球一共有15种鹤,我国有9种。黑颈鹤是鹤类中最后被发现的一种,1870年由俄国博物学家普尔杰瓦斯基在我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是惟一一种生活在海拔2000米到5000米的高原鹤类。在我国,夏天它们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天则在云贵高原过冬。目前种群数量很少,在我国是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与丹顶鹤亲缘关系较近。这两种鹤从体型大小和外貌特征都非常相似。黑颈鹤除头、颈和飞羽为黑色外,其余部分体羽为银灰色,头顶、眼脸为淡红色,其上仅有稀疏的发状羽。喙、腿和趾是黑色的。体长约1.2米,高度约1.5米,体重约5至7公斤。黑颈鹤国外的分布曾见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印度西北部及不丹中部和东部一些地方,但近几年除印度的拉达克尚可见到残存的几只外,国外其它地区已相继绝迹。

        黑颈鹤性成熟期为4年,每年4月上旬迁入繁殖地,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繁殖。常把巢筑在人畜难近的、四面环水的湖泊沼泽半漂浮或不稳定的岛状物上。巢十分简陋,就近用枯萎的苔草、针蔺等植物堆积而成。孵化期31天至33天,一年一窝2枚卵,雏鹤出壳重约160克,28天后即可长到1300至1500克,两卵出壳时隔1至3天。两只幼鹤与其它鹤不一样,它们相处融洽,没有殴斗现象。

         每年10月,双亲带着幼鹤10余只结成一群,排成“一”字、“人”字形队伍,一直飞到西藏南部、云南和贵州等地越冬。徙行时鸣声高亢而宏亮,“嘟啊———嘟啊———”的长鸣,几里之外可闻。

        大山包的黑颈鹤每年有1500至1900只来此越冬,总数量占全世界1/5,中国的1/4。黑颈鹤越冬集群有三种:一是家族集群,多见为两成两幼,偶尔有一成一幼家族集群;二是同种集群,绝大多数为亚成鹤(未性成熟),其中也混有家族集群;三是异种集群,多见与灰鹤成群。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描写岭国的格萨尔王降伏各地妖魔,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国的霍尔王族黄帐王俘虏之后,写信向格萨尔王求救时,便是派去3只仙鹤送的信,尼玛泽仁绘制的“珠茉遣鹤送信”(唐卡)画,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中国人民对黑颈鹤有很深的感情,俗称为“青庄”、“冲虫”、“干鹅”等,藏语中则叫做“哥塞达日子”,即“牧马人”,有高尚、纯洁、权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仅把它看作“神鸟”,按照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把它当作“神医”,当有人骨折时,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画上一个黑色的圆圈,使雌鸟误以为卵要裂开,就会从远处衔来一种“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壳裂开。人们将这个“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据说越冬地的黑颈鹤还与当地的居民互相订下过诺言,当地人决不猎杀黑颈鹤,黑颈鹤也不喝清明节的水,不吃成熟的庄稼。所以每年清明节之前,黑颈鹤就飞到北方去繁殖,到了庄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如果没有鸟类专家们的提示,我们就会错过与它们相识到相知的机缘,也更不会进行后来的年年交流。

        自从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于1998年12月4日成立以来,我就一直关注协会志愿者们开展的爱鸟护鹤行动,期待能加入他们,成为昭通保护黑颈鹤,关爱候鸟的行动者。2003年5月在王昭荣主席的推荐下,我终于如愿成为一名黑颈鹤保护志愿者,与协会伙伴一起保护黑颈鹤、保护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湿地、沼泽、水库。

        我们通过走进校园宣讲保护黑颈鹤的重要意义、方法,组织志愿者到黑颈鹤栖息地考察、捡拾垃圾、发放鹤粮、护鹤员护鹤费,举办图片展、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保护黑颈鹤,保护黑颈鹤栖息的重要湿地资源,扩大了保护黑颈鹤的影响,促成了保护区的建立。王昭荣主席和协会还荣膺多项国家级及省内外奖项,这是对黑颈鹤保护协会和广大志愿者的莫大鼓舞。

        但也有担忧黑颈鹤的时候,逐渐扩大的围垦工程、违建项目,缩减了它们的活动范围,生态功能的改变,破坏了它们夜里栖息的湿地草丛。不过还好,由于多年来人类对它们的亲善行为,黑颈鹤并不害怕人类,也不愿迁徙他处。通过大家的努力,在昭阳区大山包镇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巧家县马树镇、永善县茂林镇建立了“黑颈鹤保护小区”,给黑颈鹤预留了一片栖息之地。那里没有隆隆的打桩机声,没有哒哒的汽车轰鸣声,也没有从工业园区流出的污水,却有一片辽阔的湿地,黑颈鹤可以放心地迁徙到那一片区域去,过着它们要过的正常生活。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然和生活。在保护黑颈鹤的志愿服务行动中,我们持续关注黑颈鹤保护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服务发展,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作自己的行动宗旨,积极把专业与实践结合,理论与服务结合,奉献与发展结合开展志愿活动。进学校、入社区、下农村,做宣传、提建议,把爱传递在滇东北乌蒙高原。

        2011年,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共青团系统倡议团属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为把本职工作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原团市委王刚书记和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王昭荣主席的支持下,我们联合发起成立了昭通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确立了“汇聚公益正能量,促进公众参与环保实践”的机构使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愿景,以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风尚为己任。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合法权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同步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宗旨。8年来以实施“百乡千村环保科普行”、“绿色出行”、“可回收垃圾换购”、昭通市户外清洁日、环保健步走、乐水行、“衣旧情深 爱心传递”等项目,先后被昭通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先进集体”、“先进学(协)会”;2013年,被云南省文明委评为“学习雷锋先进集体”;“百乡千村环保科普行”项目入围2013福特汽车环保奖;被昭通市文明委评为志愿服务优秀团队。从爱鸟护鹤志愿者到环保志愿者,不变的是爱的传递。

        凡是美丽富饶的地方,总会引得吉祥物的降临。黑颈鹤无疑是吉祥的鸟儿、美丽的鸟儿、珍贵的鸟儿。它们的飞临,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某些人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引起了人对未来的思考。志愿者服务是一个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社会行为,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以志愿者们的满腔热忱和青春豪情,力求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滇东北乌蒙大地上发扬光大,把真情和暖意带给人们,用真心和爱心共同谱写志愿者服务新篇章。

        美丽的黑颈鹤,愿它们年年飞来。

 

难忘的岁月,不变的情怀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    王兴鹏     文/图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和使命,绝非偶然,而他,一定会教会你什么。”所以我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该经历的事,遇到一些该遇到的人,然后从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题记

        我出生在农村并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过着清贫、窘迫的生活,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开支到外地务工,母亲领着我们姊妹在家种地。由于在山区,没其它经济作物,一年到头靠种土豆和玉米维持生计。母亲为了减少家庭开支,除了天阴下雨,从早到晚都在地里面劳作,而我们姊妹边读书边帮母亲做农活及家务。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用的都是煤油灯和蜡烛,村子里面唯一的一口水井,供几十户人家饮用,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排队挑水。农历每年三四月间,是山区最干旱的季节,而每到这时候,去排队取水人都你争我抢,随时争得吵架,而我每次去挑水,都挑不满,都给后面的邻居们尽量多留一点,我只觉得够用就行,但回去都得挨骂。所以我的童年,在艰难中生存,在苦难中度过。

艰辛的求学路

        小时候读书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带上两个洋芋,又或者吃一碗冷饭,就要去地里面帮父母做农活,经常回到家天就黑了,母亲做饭,我还得帮忙招呼牲畜,待吃好晚饭,已是晚上八九点的时间,父母劳累了一天,睡得早,第二天又要早起干活。而我还得点上煤油灯做作业,没有书桌,用吃饭的桌子,很多时候,书和本子上都粘满了油脂,第二天又被老师骂,况且随时做到三更半夜,太困就打瞌睡,所以头发经常会被煤油灯烧到。

        村庄门前的那条河,是龙树河。每天读书放学必须经过。那时候没有桥,每到夏天,河水上涨,同村的孩子都得脱鞋过河去读书,如果遇到下大雨,河水涨了差不多和河岸一样平,家长们就用牛马把我们驮过去上学。冬天河水小,村子里面只要有读书的孩子,每家都要拿几个口袋,在口袋里面装满石子,放在河中间,垒成石墩,让学生些踩着过去上学,之前有家长扛树去搭过木桥,但被调皮的孩子站在木桥中间用力跳跃,木桥就被闪断了。

        我到乡镇上了中学,每周回家一次,帮父母做农活的时间就少了。由于接触了其它乡镇的同学,玩得好的几个周末还经常约着去同学家玩,当然,也去帮忙做农活。再后来上了大学,到参加工作,能帮家里的少之又少,也只能靠节假日尽量回去看看了。通过这么些年的摸爬滚打,我从贫困的山村走向了繁华的都市,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记忆中的山村生活,却离我越来越远。

毗邻的大山包

        位于昭通市西部的大山包,因山大而得名,又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平均海拔高,农业结构单一而贫瘠。我的老家和大山包毗邻,小时候经常走路去大山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对大山包的印象只有草场和茅草房。我们村子里有两家养羊的,到了冬季,就把羊赶上大山包的亲戚家寄养,到第二年春季结束再去把羊“接”回来自己放养。

        后来,我多次走上大山包,才发现那雄奇险峻的鸡公山、云海、湿地、日出、日落、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青青的草场,清澈的湖水,雪景,黑颈鹤……为到过大山包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每次去的感受都不一样。很多作家、作者及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们用他们那气势磅礴的作品,为世人展现了大山包不同季节、不同时候的华丽篇章。

灵动的黑颈鹤

        平均海拔3100米的大山包,年平均气温只有6.2℃,这里高峰时期栖息着16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每年10月底黑颈鹤如约而至,飞到大山包及周边地区越冬,第二年4月初飞离大山包返回繁殖地。

        黑颈鹤又叫“雁鹅”、“西藏鹤”,它是1876年由俄国博物学家普尔杰瓦尔斯基在青海湖首次发现的。全球15种鹤类中,有9种分布于中国,黑颈鹤是被动物学界认识最晚并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飞行珍稀涉禽,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为全球急需挽救的濒临灭绝物种。黑颈鹤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社会的宝贵的自然遗产,也是世界著名的重要文化鸟类。

        黑颈鹤的成鹤、亚成鹤高1.2-1.5米,重10多斤,颈部和脚都是很长,头顶裸露呈暗红色,颈、尾、初级和次级飞羽为黑色,体羽为灰白色,幼鹤体羽淡棕色,鸣声高亢洪亮,《诗经·小雅》中有“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黑颈鹤是候鸟,繁殖于西藏、青海、甘肃、川北一带,在藏南、贵州、滇东北等地越冬,大山包有黑颈鹤“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之说。由于黑颈鹤只生活在高原的沼泽地带,以洋芋、蔓菁、青稞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会吃小鱼,泥鳅等动物性食物;而高原上生活严酷,食物短缺,加之幼鹤成活率低,所以黑颈鹤的数量很少,成为了“鸟类熊猫”。在昭通市4县(区)7个乡12个村有19个黑颈鹤越冬栖息地,2018年11月23日到大山包越冬栖息的黑颈鹤达到了1623只,创造了1990年保护区成立并有数量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大山包成为了全球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

        大山包因鹤而闻名于海内外。不少去过或在大山包呆过的人,都为那里的自然景观和黑颈鹤曼妙的舞姿所吸引。

快乐的志愿者

        联合国定义志愿者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助人为乐施行动的人。就我们国家而言,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社团组织,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我做志愿者是从2006年开始的。我选择做志愿者最初的想法是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有个去处,因为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娱乐上,另外,也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再者,做志愿者还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服务社会,传播文明,能够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后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多了,也亲眼目睹了很多情况不一的事,才发现,原来,做志愿者不仅要奉献时间、奉献精力、奉献利益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还要勇于挑战“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而提高自己做人的层次和品质,也从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998年12月4日,在大山包发现黑颈鹤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以“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以“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感受绿色时尚”为发展方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为终极目标的昭通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了。

        每年进入冬季,黑颈鹤飞到大山包及周边地区越冬,协会都要组织会员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时间到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巧家县马树镇大海子湿地以及永善县茂林镇及伍寨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了解黑颈鹤越冬情况,指导游客文明观鹤、捡拾游客扔下的垃圾,联合中小学生捡拾垃圾等环保活动,为黑颈鹤营造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努力着。

        协会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年春秋学期学生开学的时候,由上海妙舍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扬女士发起并募集的“妙舍助学金”都如期汇款到协会账户,协会就组织志愿者到大山包为当地困难学生发放“妙舍助学基金”,后来把资助范围扩展到彝良、镇雄、水富、鲁甸及巧家等县的贫困山区,王扬女士除了募集助学款外,还募集修建“众义妙心教学楼”及“众义妙心桥”,医疗救助等公益慈善事业。上海爱心人士郑英姿女士也通过捐赠冬天御寒衣物,教育扶贫,造福边远贫困地区的贫困学子和困难群众,为社会和谐贡献她们自己应尽的力量。

因善结缘,爱心永存

        2008年,我作为黑颈鹤保护志愿者,有幸到北京参加2008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中国民间协作网络(ESD-C)2008中国本土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工作坊会议,会议期间,有幸结识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京城“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女士等国内外知名环保人士,后面通过参加更多社会服务活动,结识了参与不同领域的民间环保及爱心人士,通过与外界人的接触、交流和学习,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带动身边的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使贫困的山区得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也使贫困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心坎里都觉得非常温暖。

        我选择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一次次再踏着坚实的脚步走入农村。而在每一次做完公益活动后,我都会想:如果一个孩子的童年只有贫困、孤独、留守、无人照料、缺医少药的记忆,那他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我想,在贫困面前,他们选择了自强自立,坚决抵制妄自菲薄,也同样渴望被爱与尊重,更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毕竟,我曾经就是一个困苦的孩子,对于那些现在还处于困境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却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小小的他们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他们求学路途的艰辛、生活清贫的难看以及他们对病痛的无奈,我同样经历过,并历历在目印刻在我脑海中,看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消瘦的身体,我忍不住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痛,而这种痛,出于我们对环境条件的选择,我明显多了一份心酸和沉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一直在努力着让更多的人来关爱他人、了解他人,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相信,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分,都值得感恩。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我们感知命运的霜雪和冰寒。还有人间那份永世的温暖,也无时不在火热我们的情怀!也许,缺少了哪一样,我们的人生都不会尽善尽美,缺少哪一样,都不是真正的人生。

        【作者王兴鹏,本科学历,农艺师职称1985年12月出生于鲁甸县龙树镇新乐村2006年开始从事黑颈鹤保护工作,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昭通市委员会市直一支部副主委、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