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21周年年会征稿活动中荣获文字类三等奖的会员黄廷翠(右二)、赵切(右一)及摄影类三等奖的会员陈俊(左一)、李何祥(左二)。
温暖的守候
昭通市水电移民工作办公室主任科员、本会会员 何丽平
磅礴乌蒙,神奇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黒颈鹤迁徙线路的重要“驿站”。冬季来临之时,令人瞩目而珍贵的“高原神鸟”黑颈鹤便翩然而至。
《诗经》中的《小雅·鹤鸣》有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鹤鸣于沼泽的深处,很远都能听见它的声音。古人以鹤为天上的祥瑞之鸟,亦为长寿仙禽。它们心态平和,和谐谦让,家庭成员相依相随,步行规矩,情笃不淫,优雅多姿,颇具仙风道骨,它与仙道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仿佛是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鹤鸣之士”。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其中在唐卡“珠茉遣鹤送信”画中的鹤,便是报信的圣洁灵鸟。
候鸟的迁徙,一年一度的回归,一年一度的承诺, 一年一度的守候,是人与它们的默契相约,人与鸟就是这样结下缘分。志愿者们期待着回归的吉祥鸟黒颈鹤它们到来。“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纪录片《迁徙的鸟》中的第一句话,影片告诉世人,“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类想象中那般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因此它需要人类的爱护。
早在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全球仅存200只黑颈鹤,正是因为这一数字的公布,黑颈鹤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甚至还有科学家在1988年预测,在未来十年内,黑颈鹤将从地球上消失。在这种急需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决不能让黑颈鹤灭绝,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这高贵的“鸟类大熊猫”,保护理念应运而生,1998年12月4日,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了,时至今日,一路走来历经了漫漫21年的征途。常言道“若用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需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历经21年长期的保护,去年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在11月23日这一天达到1623只,创造了199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打破了将要灭绝的预言。这群美丽吉祥的生灵,让连绵不绝的大山包更加美丽,使这片山水仿佛有了灵魂一般。
我们黑颈鹤保护协会等侯着黑颈鹤来临,组织志愿者多次开展各种护鹤活动。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村地面光伏电站周边地区黑颈鹤巡护监测;大唐集团永善风电有限责任公司与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合作;到巧家县马树镇大海子湿地情况考察;到永善县茂林镇以及伍寨乡开展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考察及宣传教育活动;到大山包湿地捡拾垃圾;林林总总的工作,都是为了守护这高原的精灵。
大山包跳墩河护鹤员宋正礼救助黑颈鹤;农村土医生为受伤黑颈鹤进行包扎;永善县茂林镇两个学生救助受伤的黑颈鹤。
海脑壳的护鹤员刘朝海看到有3只鹤第一批迁飞到这儿,没几天只有2只鹤了,为了找到那一只失踪的鹤,刘朝海找遍了沼泽沟壑,终于找到了它。
家就住在大海子边上的护鹤员陈光会,不慎滑入寒冬冰冷刺骨的大海子里救出黑颈鹤而自己被冻僵,她用过三年的时间照顾受伤不能飞的黑颈鹤,跟它交流,并成为了每天在野外为众多黑颈鹤投食时,这群高原精灵并不惧怕的最亲近的人。
多年自费考察保护黑颈鹤的孙德辉,几度冒着陷落沼泽,摔下冰凌悬崖的危险,实地考察撰写并在海内外鸟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黑颈鹤的研究论文。
曾在昭通城的大街小巷,骑着自行车送协会会刊《黑颈鹤》的王昭荣,从创立协会至今,21年如一日,按时编辑出版了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慈善副刊《爱之源》以及《鹤舞长空》、《黑颈鹤与我们同在》、《情牵黑颈鹤》等“滇东北鹤文化”系列丛书;也曾冒着纷飞大雪在冰凌路上开展护鹤工作而磕断门牙,遭遇煤气中毒昏迷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护鹤的决心,仍然是心中装着执着无悔的坚定信念。
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感人故事激励着我们,众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精力、金钱和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不畏艰险,乐此不疲,投入到保护黑颈鹤的公益活动中,志愿者在奉献中体会了快乐,荡涤了灵魂,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
朋友们,我们黒颈鹤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高原神鸟黑颈鹤,大自然的美丽天使,用翅膀标注着生态的指数,也隐藏着风霜与艰辛,它们飞越了重重关山,也遨游在蓝天白云间,妆点着我们的生活。保护黑颈鹤,保护黑颈鹤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遥远的跋涉,温暖的守候,我们在这里守护这一片净土,守候这一方圣鸟,让黑颈鹤永远翱翔在这方阳光下的天堂。
保护黑颈鹤的心路历程
昭通市忠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本会会员 黄廷翠
“2018年11月23日,经过实地观测和统计,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数量达到1623只,创造了1990年该保护区成立并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这是去年的冬天,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向全球播放这一新闻时,对于我个人,对于每一个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对于那些为保护黑颈鹤不断努力着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也是一种欣慰。因为,“1623”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黑颈鹤不再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而是还能够继续生存,继续繁衍,地球上又少了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在野生动物保护当中,这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对于那些不了解黑颈鹤的人来说,“1623”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已,但是对于黑颈鹤和为保护黑颈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太多人的艰辛和努力……
黑颈鹤,是一种特有的高原鹤类,被喻为“鸟类大熊猫”,在野生动物里被列为全球面临灭绝的濒危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湿地。
其实,在儿时的记忆里,黑颈鹤(那时候只知道叫雁鹅)不像现在这样少之又少,我记得那时候到处都是海田,海田里黑颈鹤随处可见;每年的冬天里,趁着晴朗的天气,我们一帮小伙伴都会去那片海田里捉小鱼、相互追逐、玩耍、嬉戏,黑颈鹤就会跟在我们身边,我们跑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那时候,田间的孩子们和黑颈鹤似乎是融为一体的;成群结队的雁鹅,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又落到田野里相互嬉闹;孩子们踩在薄冰上发出的咔嚓声、黑颈鹤的咕嘎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融合在一起,成了冬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后来,我上初中了,因为家里穷,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就再没时间玩了;再后来,离开家乡上高中、大学、工作,渐渐地回家的时间少了,黑颈鹤的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再一次和黑颈鹤有联系时,已是2007年,那时候,侄儿是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他跟我讲述了黑颈鹤的故事,以及黑颈鹤的生存状况;也是那一年,我才知道:侄儿说的黑颈鹤就是小时候认识的雁鹅。从那时开始,便和黑颈鹤有了故事,之后我也成为了一名黑颈鹤保护志愿者。
时隔近30后,再回到小时候玩过的那片田野,记忆中的那片海田已不复存在,早已改成了旱地,水没了,鱼没了,黑颈鹤也没了,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影子。后来才明白,失去了家园的黑颈鹤为了生存,不得不往更高的湿地迁移,这片更高的湿地就是现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越冬的地方——大山包。
由于人们对土地的过渡开发,大量的森林被毁,水土资源大量流失,就造成了现在的“高山依旧在,湿地已消失”的现象,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湿地越来越少,甚至消失;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使得黑颈鹤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最后,它们不得不被“逼上凉山”——大山包。可是,当时的大山包很穷,山高路远,交通落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买不起煤炭,祖祖辈辈取暖做饭,都是用的“海垡”(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大量的开挖,海垡越来越少,海垡少了,湿地的面积也逐渐减少了,黑颈鹤的生存也是岌岌可危,直到1990年,黑颈鹤被发现……那时候,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只有300多只,全球黑颈鹤的数量也是少之又少,已被列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为了挽救这些面临消失的黑颈鹤,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也由此产生了。
从1998年到2019年,整整21年的时间,几代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先辈们,在保护黑颈鹤的路上所负出的艰辛和努力,是无法用语言可以描述的;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周末和节假日,在各地的乡村、集镇、学校,不厌其烦地给人们讲述黑颈鹤故事,以及如何保护黑颈鹤;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关注着黑颈鹤;特别是生活在大山包的人们,都把黑颈鹤当作神鸟一样保护着;在大山包,就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知道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人人都要保护的“鸟类大熊猫”;从以前的“见到黑颈鹤就打”,到现在的“爱护黑颈鹤、保护黑颈鹤”,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
在保护黑颈鹤的工作中,不仅仅只有志愿者,还有相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为了保护黑颈鹤,他们也在辛苦地工作、默默地付出,为了保护黑颈鹤以及黑颈鹤赖以生存的这片湿地,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把当地农民的土地收回,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只种不收,安置当地村民四处搬迁,或者给他们发放生活费,等等;做这些事,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要做好这些真的很艰难,特别是异地搬迁。
其实,为黑颈鹤付出最多的,还有那些永远离开了大山包的农民,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繁衍后代,那里已经是他们的根,要让他们永远离开,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那是怎样的伤心,怎样的不舍和眷念……
但是,为了保护黑颈鹤,为了留给黑颈鹤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在政府的号召下,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离开他们无数代人生活过的家园,由此给他们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和难舍的心痛,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自己承受,别人真的体会不到……
在保护黑颈鹤的路上,不管是志愿者们,还是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是被迫离开大山包的人们,都为此做出了不可计量的贡献。
每次说起黑颈鹤,都有说不完的感慨!唯盼今年会有更多的黑颈鹤来大山包及周边的湿地越冬,也期盼多年以后的大山包及周边的湿地更加美丽,地球上的黑颈鹤越来越多……
论王昭荣散文诗的生态文化意蕴(选节)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赵 切
云南昭通的大山包大海子湿地,每年都会迎来一群越冬的黑颈鹤,昭通作家王昭荣作为云南昭通黑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第二届理事会主席、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主席,20多年来为有“鸟类熊猫”之称的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而作的贡献,数不胜数。他的诗歌与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他的散文诗集《点燃蓝空的遐想》(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年6月版)里,有着对黑颈鹤,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着对生态保护的呼吁最直接的表达。王昭荣在他的诗歌里通过对大海子和黑颈鹤的描写向我们传达出它们的美好。这些美好是需要我们来守护的,只有我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同它们共同守护家园,才能够在遥远的未来依然欣赏着这无与伦比的美。
三、散文诗里的黑颈鹤形象美及所体现的精神
之前的王昭荣只是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而因为工作的变化,在1998年元旦,他到大山包乡作为乡长助理的时候,在偶然的机会遇到了长时间在大海子拍摄考察的昭通环保人士孙德辉,并与他共同创立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后来的这二十年里,利用业余时间他走过很多地方,在北京大学、广西南宁、云南昆明高校以及昭通市县各中小学校开展文学及环保讲座,著有并正式出版文学作品集《用爱订做的天堂》和《点燃蓝空的遐想》,曾主编《方寸天地》文学报等民刊上百期,用文字讴歌爱情和自然。让更多的人认识黑颈鹤,懂得它们的珍贵,宣传倡导大家保护黑颈鹤。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现在已经有几百名志愿者加入协会,共同守护黑颈鹤,相信在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并为之奋斗。
刘廉昌老师曾这样评价王昭荣:“他把爱与激情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他用心灵编织着真与美。一份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的《山风》与《黑颈鹤》小报飞出了大山包,飞出了昭通,飞向全省全国,内容丰富,设计美观,图文并茂。山风刮向山外,更多的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抛向大山包。王昭荣正像黑颈鹤一样劳作和栖息在这寂寞的地平线上,而心灵的天空却是那么地宽广。”是的,他不单纯的是一名诗人,更是一个投身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着自己对黑颈鹤之爱,并将这份爱融入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
怀着这份“爱”的心情,王昭荣用他的文字把飞舞在大海子的“精灵”——黑颈鹤,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黑颈鹤的美,首先是听觉,在他的诗里多次描写到黑颈鹤的叫声,“当模糊的地平线上透出一带光明,你亮丽的呼唤便把我纷乱的梦境萦绕成一片彩色的晨曦。”在清晨、在黄昏它总是不吝惜它的歌喉,吟唱出优美的歌声,给这寂静的山谷带来一些活力。其次,从视觉上他这样描写“黑颈鹤体态轻盈,神情洒脱。或宁静淡雅,款款独行;或矜持稳重,偶有蹄鸣;或默默伫立,若有所思;或窃窃私语,脉脉传情。”或如“春水伊人,亭亭玉立”,诗人从黑颈鹤的外形、神态展示给我们的,有时像是一个婀娜的舞者,有时像是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有时又像一个沉思的智者。一个活灵活现的黑颈鹤,仿佛就在你的眼前。
在他的眼里,黑颈鹤更像是一个游子,而在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在大海子期盼着孩子的归来。他们每年只有在这寒冷的冬天踏足这片土地,像极了出外奋斗而不能归家的青年。但是他们从来不畏山高水远、不畏艰难险阻,依然在冬天向往着与亲人的团聚,享受这短暂的快乐。
“这是一群多么执着的山之精灵呀,他们从北国飞向边远的南疆,一只鹤的鸣叫汇成了一篇自由的交响,没有彷徨,没有惆怅,不畏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困苦,从不隐匿心底的真情,从不埋藏心中的渴望,用拍击风云的翅膀,在蓝天和白云印叠的背景下,抒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朝着永恒不变的方向!
在天地之间,在山野之上,它们洋溢着的是对阳光与温暖的眷念,从不沉落心中希冀的信念,一如既往寻找自由与快乐的生存空间。”
不管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也永不向现实低头。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屈服,只是一直坚毅地行走在路上。这样一群顽强的孩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守护吗?
四、王昭荣散文诗里体现的生态审美特性
(一)诗歌里突出的审美自然性原则
生态美学首先是自然审美,但这种自然的审美既不是对抽象审美体验的理性理解,也不是表达或对应于审美的思想情绪或人格力量的特定审美对象。与传统美学相比,生态美学突出了自然审美对象,而不是突出审美。美学感知自然,审美对象建立了主体性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生态美学旨在特别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生态美学是一种生活体验, 这是生态美学的自然原则。
回到作品来谈开篇之作《点燃蓝空的遐想》,这组散文诗共有九个组章,每一章都在描写着黑颈鹤,写它们的声音、外貌、动作。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他的眼里,黑颈鹤就像一个外出的孩子,而自己仿佛是一个留守的老人,从最开始期待与孩子的重逢,而后享受并珍惜着与他们的重逢时刻,最后在离别的的时候依依不舍。他带着自己主观的情感去欣赏,但却没有把黑颈鹤当作一个表达自己感情的工具,而是尊重黑颈鹤本身。客观地去描写它们不一样的美丽,仿佛一个个精灵跃然纸上。我们来看这一小节:
“鹤鸣四起,叫乱了晨。阳光金色的手指撩开了大海子的波纹,弹奏着水边盛大鹤群的每一根羽翎;
……
这些都不再重要,美丽与艰辛本是并存,你用始终如一的飞翔抵御了暮秋的清寒,你用孤傲的身姿站出了如春的温暖。”
从这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沉醉于黑颈鹤的种种婀娜身姿,感受着自然的美。他把诗的对象主要锁定在了黑颈鹤,从它的声音、外形和神态来描写。突出描写黑颈鹤本身,而不是诗人的种种思绪,脱离了人类中心主义,回归大自然,把自然放在第一位,这不恰恰体现了生态美的自然性原则吗?对待自然就像是孩子一样,面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去了解把玩。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并不是随着你的意识而变化,只是你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
(二)诗歌里突出的审美整体性原则
生态批评最最核心的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所影响。美丽的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干扰生态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是丑陋的,这是生态美学的整体原则。
黑颈鹤作为动物,在生物圈中享有消费者地位,而它需要的是植物,它喜欢的食物是人们收割后散落田间的青稞、小麦、稻谷。王昭荣的诗歌里也有这样的描写:
“初冬的山坡上有收割后的荞麦,被农人捆扎起来,相互支撑挺立,蓬起成熟的华盖。
择一个晴朗的时日,农人们三三两两,把麦草铺展在晒场,待麦香随着山风在四野游荡,就用与劳动有关的姿势,甩起脱粒的连杆,击打出一堆堆金色的麦粒,把心血与汗水、现实和期望都一股脑地装进口袋,迎娶进低矮的院门,收藏于泥土堆砌的新房。
那些遗落在地里的麦粒,便留宿在了犁开的沟里,它微小得只是浩瀚阳光中微不足道的一粒。但就是这千千万万的麦粒、土豆、和蔓菁,喂养了年年岁岁飞临这里的鹤群。”
诗人行云流水地便描绘了一系列的景色,农人割麦、打麦、收麦,还有这麦香随着山风飘向远方,引来了鹤群。其中并没有描写鹤群啄食的场面,但也轻易地让人能够联想到那场面,鹤群飞舞而来,在沟壑里争相啄食着散落田间的麦粒。这一幅画,融合了农人、阳光、山风,麦田,鹤群,万物生灵,都在发挥这他们各自的作用,但却融为了一体,毫无违和感,这描绘的正是自然界里最寻常不过的画面,但阳光却造就了麦田,麦田养活了人类和鹤群,呈现的是一个密不可分整体。依照生态批评的生态整体主义来看,王昭荣的诗歌完全符合这一原则。
五、王昭荣所表达的生态理想
生态文学有五个重要特征:主题上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现实批判;重视生态伦理思想传播;强调文学艺术创新;具有跨学科性质。作为一部合格的生态文学作品,应该兼具以上特征。这也可以说是生态文学所要倡导的生态理想,是生态文学作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自己的思想,以此来达到目的的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创作揭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大环境问题,对其进行批判,以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动手改善周围环境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结合,让人们能够从身边事物中感受到这种力量,那便再好不过。我们可以看看王昭荣诗歌里的这一小节:
“当宝蓝的天空因为迷雾而浑浑噩噩,当灿烂的阳光因为云霾而闪闪烁烁, 你会不会迷失自我的方向,你会不会珍惜曾经的晴朗?
……
当我们心中所爱患有难以把握的忧虑,我们就会珍爱不可多得的时光,我们就会营造氛围重享欢愉,我们就会细水长流反复咀嚼曾经拥有的那些平凡而又琐碎的幸福。”
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蓝天、白云、阳光都是我们每天抬眼可见的景色,试想当有一天它们被汽车尾气、乌云、雾霾所替代,再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再也感受不到风和日丽的舒适,我们会是怎样?到哪个时候,我们是否会记得曾经的那些美好,是否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从王昭荣的诗歌里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些景色的珍爱,他从来不吝惜于表达对大山包黑颈鹤的满满的热情,从秋天期盼它的到来,冬天欢聚时的满心欢喜,还有冬去春来与它们离别时的感伤,随即又转入对下一个冬天的期待。不止这些,他还对那个地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他喜欢春天的繁花盛开、夏天的绵绵细雨、秋天硕累的果实、冬天的皑皑白雪,亦或者只是一抹清晨的阳光。完完全全地投身于大自然,你便会发现很多平时所忽略掉的,那些微妙的小幸福。
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应该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态。首先,敬即尊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独特的规律,众生皆平等,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过多地干涉自然界的发展,让它们按照原本的规律去生存,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
其次,畏即畏惧。马克思的辩证法教我们应该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世界万物都是有普遍的联系的,质变造成量变。我们在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大自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当我们砍伐树木,填河造田的时候,没有想过有一天洪水会冲毁我们的房屋,没有想过庄稼会由于干旱枯死在田里,这些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哪一次不是惨痛的教训。所以,我们应该畏惧自然。
怀有敬畏之心去对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我们定能与之和谐相处。“在文化领域,如果作家和诗人不将自己的同情和爱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生命上,生态文学就不会获得诞生的机缘。”。诗人王昭荣作为黑颈鹤的“小迷弟”,在文学方面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将自己的对濒危动物黑颈鹤的生存困境讲给人们听,将自己所有生态的观念传达给大众。希望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像他诗里所写的那样:
“不要惊扰这山野的宁静,不要划破这近晚的彩云,不要隔断归鹤的翅膀和如风的絮语。
……
我依然揣着那份芳香四溢的热望,让更多的人以从容的姿态走进这张名字就叫爱的绿网,黑颈鹤,那时散落山野的除了这金色的幸福,还有我们欣慰的回顾以及你地老天荒欢乐的飞舞!”
让黑颈鹤在山野间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伴着彩霞,淌着微风,找寻属于它们的归属。而我们也可以和他们共舞,在这美丽的自然之中与风和鸣,鱼鸟为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不过这终究是要我们认识到,地球,不仅仅只是人类的家园。对待生态里的万事万物都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爱护,铸造我们更好的家园。
六、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点燃蓝空的遐想》具有深厚的生态意蕴。这让我们当代人对生命的解读与对自然的感性认识有所启迪。
王昭荣在诗歌里向我们描绘了他所看到的自然之美,那是一副多么纯粹、可贵的画面。通过读他的诗,希望能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当然这里的志愿者不仅仅限于黑颈鹤保护工作,而是整个大自然。“没有消费就没有猎杀”,这是我常常看到公益广告,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需要我们的呵护,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附属品。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自然界很多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随手关灯,随手关掉水龙头,这些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爱护环境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我们都有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文系2019届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夏玲,教授)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21周年年会征稿活动摄影类
三等奖】
倒影/马理荣摄影
远山/李何祥摄影
远山的呼唤/陈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