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报》记者 刘建忠
高原起舞的黑颈鹤,身着皮毡的牧羊人,漂亮的苗族少女,砍柴的山里娃……这不是小说中的描写,也不是电影里的画面,而是牟延安、张广玉镜头下的昭通风光。2月16日上午,毛主席像广场,人头攒动。昭阳区摄影家协会推出的会员牟延安、张广玉的摄影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也为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因为摄影的共同爱好和曾经都是军人出身,牟延安和张广玉因此而结缘。在他们的镜头下,或风光、或人物、或生活,一幅幅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摄影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昭通”。
今年45岁的牟延安, 初中毕业后便应征入伍到了部队,经过4年军营生活的磨练,1989年,他退役后到了昭阳区妇幼保健院工作,并担任昭通候鸟研究会的主席、黑颈鹤保护协会的副主席。牟延安酷爱摄影和旅游。近年来,他在保护候鸟和黑颈鹤之余,拍摄了大量有关大山包风情和黑颈鹤的图片。
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牟延安则把它作为追求,用大脑和心灵来作画,用炙热的心和满怀的激情、聪颖的领悟和深沉的思想赋予摄影以崭新的生命。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牟延安就这样用一种深沉的爱勾勒乡土的纯朴、人性的高洁。他像一个跋山涉水的远行者,奔走于昭通的山山水水、城市农村。拍摄出了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照片:《收获的雨季》《简单的幸福》《村野雾凇》《即将遗失的斑铜工艺》等等,一幅幅温暖而令人感动的图片,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精彩的瞬间。
除了摄影,牟延安还长期从事黑颈鹤保护工作以及志愿者组织管理和宣传策划工作,他策划、组织并参与了多次大型广场环保公益宣传演出、绿色环保走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为他日后的摄影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用“第三只眼睛”关注滇东北境内母亲河的资源及污染状况,利用业余时间自费上万元考察金沙江支流大关河、赤水河、洒渔河以及昭鲁河……了解母亲河的过去及现状,拍摄了大量反映母亲河现状的图片,找寻造成母亲河污染的原因。他还撰写了相关考察报告及倡议书,积极联系当地政府,提出了保护母亲河的意见及建议,为建设和保护家乡的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默默地忙碌着、奉献着。
已近不惑之年的张广玉,身上则永远充溢着军人的那股子拼搏劲头。年少时,因为出身贫寒,张广玉没有机会学习画画,更没有相机,他只好让脑子塞满了家乡自然风光的美好记忆。这些,或许就是促使他后来热衷于摄影创作最原始的基础。从戎12年,张广玉在基层连队当过班长、文书。部队独特的环境,不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也不可避免地为他拍摄军营生活提供了某种潜在的艺术暗示。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基层,不断捕捉战友们生活、训练的每一个场景,一张张反映军旅生活的充满朝气的照片,受到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
2006年,张广玉从部队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作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手中的照相机也因此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在完成好报社常规的采访任务外,张广玉把镜头对准了山区农村,对准了广大的弱势群体,对准了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等国家级重点工程。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昭通的风土人情,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看到金沙江流域,一座座有着历史和沧桑的村庄因电站修建而消失,他觉得拍摄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他无数次骑着摩托车到深山老林、偏僻山区采风,风里来雨里去,尝尽酸甜苦辣,并坚持着、努力着,终于让“金沙江即将消失的村庄”系列组照走向了读者……
从事摄影工作以来,张广玉凭着自己的吃苦与敬业,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新闻和艺术图片数千幅,多次获得中央、省级摄影作品奖。欣赏他的作品,浓郁的大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张照片都印记着他对昭通山山水水的爱恋。他的照相机的触角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他拍摄的《昭通记忆》《小小
牧羊人》《向家坝夜景》《野旷天低树》《今日苗家女》《老来俏》等等,构图新颖,各具特色。透过那一幅幅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张广玉在作品中跳动的那颗热爱昭通、奉献昭通的炽热燃烧的心!
方寸波澜,镜头人生。同为摄影人,牟延安和张广玉深深地知道,需要他们做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因此,背负了责任和使命的他们,依然会在摄影的创作征程中迈出坚实有力的脚步,继续用他们手中的镜头,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睛”去聚焦昭通、感受昭通、关注昭通!
牟延安作品 牟延安,男,1968年出生,昭阳区妇幼保健院职工,昭阳区摄影家协会会员,爱好摄影、旅游。并担任昭通市候鸟研究会会长、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近年来,他在保护候鸟和黑颈鹤之余,利用在大山包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有关大山包风情和黑颈鹤的图片。
张广玉作品 张广玉,男,1976年出生于河南郸城县。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从事过新闻写作和摄影工作,2006年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系昭阳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并担任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理事。其从事摄影工作以来,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新闻和艺术图片数千幅,多次获得中央、省级摄影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