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王兴鹏
十月的昭通,秋风萧瑟,阴雨连绵,一雨成秋,凡雨必冻,冷得想穿秋衣秋裤。
国庆节,按照以往的惯例,回老家,帮父母干干农活。可天气不太好,连续的阴雨天,在家无所事事,只好看看书,照管一下家里的牛和猪,也算是帮帮父母了。
上海爱心人士郑英姿老师的机票是2018年10月3号下午16:25抵达昭通机场。早上,外婆身体不舒服,母亲、二姨和我把外婆送到老家鲁甸县龙树乡卫生院输液,下午,舅舅、舅母也来照顾外婆,我返回昭通,直接到机场接郑老师。
接到郑老师,出乎我的意料。她只身一人第一次来我们云南昭通,在从机场返回城区的途中,郑老师介绍了此次来昭通的目的,而我却很愧疚,愧疚的原因是因为在郑老师没到昭通之前,没把酒店预定好,主要是我不知道她是男是女,还有的话,因为是国庆节期间,我想应该是和家人又或者是朋友一行人。我边开车边纠结,心里面想着的那家酒店不知道还有没有住宿,如果到了那儿没有,那是何等的尴尬呀!
到了酒店吧台一问,有且只有一间,还是标间,在征得郑老师同意后,她便住下了。
晚上,约了郑老师在酒店斜对面的小巷里面吃饭,我们边吃边聊,都是关于公益的,且聊得很投缘。
4号早上,昭阳区苏甲乡中心校夏林校长和拖姑小学范招传校长先来接着我,再去接郑老师。上车以后,大家介绍了相互认识,便驱车前往苏甲乡鱼坝小学。一路上,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路很湿滑,夏老师边开车边介绍学校及教育情况,郑老师边听边不时提问。都说隔行如隔山,我对现在的教育情况也不熟悉,就洗耳恭听夏老师的讲解和分析。
苏甲乡鱼坝小学“众义妙心教学楼”
来到鱼坝小学,郑老师察看了学校整体建设情况,随后在夏老师一行的带领下来到新修建的“众义妙心教学楼”下面,夏老师边走边介绍道:“现在,同学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上课,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高兴。空着的教室将用于图书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原来的老教室改为教室休息室……”。郑老师边听介绍边驻足观看,听完介绍后,郑老师感到很欣慰!
郑英姿老师在鱼坝小学考察
相识是缘,相知是份。为捐建鱼坝小学教学楼,郑老师也是捐建者之一,随后她和我们聊到了如何认识王扬老师,后面经过王老师的介绍后,认识了云南昭通,也就有了我们这次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在这里介绍一下“众义妙心教学楼”。“众义妙心教学楼”是上海妙舍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扬女士在“妙舍公益基金—助学义诊建桥建校微信群”发动身边292位朋友及客户募集74.5万建校资金而修建,该工程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有两层六间教室。2018年4月10日下午,甲方建设方代表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牟延安、乙方施工方代表昆明龙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胡顺贵与丙方监督方代表昭阳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兴玺在昭阳区教育局签订了《昭阳区苏甲乡鱼坝小学妙舍爱心教学楼施工合同》。2018年4月19日11:30,在该小学原已拆迁的D级危房教学楼旧址上,随着一声鞭炮炸响,“众义妙心教学楼”开工建设。2018年8月5日11:30,“众义妙心教学楼”历经108天建成并交付使用。2018年9月3日,牟延安主席带领协会秘书长王兴鹏及《春城晚报》记者申时勋到鱼坝小学,具体察看校舍使用情况及附属设施建设情况。
看完鱼坝小学“众义妙心教学楼”使用情况后,我们驱车前往苏甲乡集镇赶去,来到集镇上,吃了午饭,小憩了一会儿,便沿着蜿蜒、崎岖、泥泞的山路往苏甲乡拖姑小学赶去。由于连续的阴雨天,加之才被推土机推过的乡村公路,汽车行驶起来很滑,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被公路上方的岩石垮塌下来堵住了去路。夏老师把车倒过去停在了路边上,郑老师和我换上水靴,开始了“结伴而行”的旅程。由于夏老师和范老师没穿水靴,他两把裤口卷进袜子里面并告诉郑老师和我,走山路有蚂蟥,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我们边走边聊。起初走大路,汽车也能通过,待爬坡转了几个弯,来到垭口时,已走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略休息了一下,继续赶路。为了节省时间,便往山中的羊肠小道逆流而下,从山顶顺着山沟往下走。由于郑老师没走过这么艰险的山路,加之又是下坡。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郑老师这回真是体验了一把。看上去既窄又滑的地方,都小心翼翼地牵着她,怕摔跤。还没下到半山腰,我感觉手指上有点凉,伸过来一看,竟然是一条小蚂蟥粘在手指上,我甩了两下,没甩掉,夏老师过来拈在他手上,叫我们看蚂蟥是如何粘在人身上,又是如何吸血的过程。我们慢慢沿着山沟走,走到快要到到沟底时,夏老师和范老师的鞋子早已湿透了。
通往拖姑小学的道路
山路很难走,又是偏坡,路面的一层土被行人和牲畜踩成了泥浆。两位老师为了不让泥浆进鞋子去,尽量避开往山路边沿走。我指着一处没有泥浆的地方,让范老师走,结果范老师起身一跳,滑了摔一跤。来到沟底,有几户人家,居住得比较分散。沟的中间是用木头搭好的独木桥,人们出行就靠它。过了独木桥,就接上汽车可以通过的土路,也就是大路了。我们走过几户人家,顺着沟往下走,斜着走过去,又是另外一座山的半山腰,车路顺着山型的变化而变化,坑洼不平。穿过这座山的半山腰,中间经过一条沟,又到另外一座山的半山腰,沿着Z字型的山路往上爬,路很狭窄,经过一小片松林,就到了我们要去的学校拖姑小学。这一走,10来公里路,从12点开始,2点20才到。
拖姑小学距离昭阳区苏甲乡有20多公里,海拔近2000米,学校坐落在半山上,背靠着一座山,前面有一个小山包,左右是当地村民的耕地,地里面还有农户未收获的玉米。该学校有两层8间教室,是2002年12月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云南鸿翔药业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和企业捐款61万元修建的爱心小学。学校现有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教学班,44名学生,两名任课教师。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玉米和洋芋,还有部分核桃和板栗等经济林果,一些年轻人已外出打工为生。
拖姑民药爱心小学
我们来到教师休息室,郑老师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范校长一一作了回答,随后到教学楼周围察看了教室情况。教室的门很破旧,课桌和板凳都是老式实木的,却摆放得很整齐,教室的墙壁上已不是很光滑,掉了斑斑点点,黑板上还有老师上完课没擦的粉笔字。教学楼的楼梯间摆放一些烧炭和一些杂物,到了冬季,老师们都要生火,否则会很冷。
郑英姿老师身上的蚂蟥
我们差不多在学校呆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原路返回。期间,一农户给我们送来了烧洋芋和烧包谷,范校长又煮了几个鸡蛋带在路上吃。在原路返回的途中,郑老师和我都遇到了蚂蟥粘在衣服上,但郑老师比去的时候显得镇定。爬到半山上,我们大家都累得直喘气,于是选择坐在石头上面歇气,养养精神再接着走。到了停车的地方,时间已是6点过了,坐上车便往回赶。
都说越忙越见鬼。当我们行驶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从半山腰下到沟底下时,由于路面坑塘较大,坑塘里面又有积水,在让坑塘的时候,车底盘刮到了路面的石头上,走不动不了。在这山沟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天渐渐黑了下来,冷飕飕的。熄了火,夏老师便打电话请乡镇上的汽车修理工来帮忙拖车。掏出手机,却没有信号。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夏老师徒步往回走,爬了一两公里的坡,还是没有信号,于是他回来往前走,直到走到有人家户的地方,才联系上,待夏老师走回来和我们打招呼,修理工已从乡镇赶到了我们这儿。我们齐心协力把车往后推,师傅修了一下车,终于修好,继续赶路,8点过赶到苏甲街上,吃完晚饭,接着从苏甲往昭阳城区走,到了城区,已是晚上11点。
辛苦了一天,终于得以休息了!
5号早上,天气仍然不太好,天空灰蒙蒙的,飘着毛毛细雨。由我和协会的两名会员姒清荣和周毅毅一起陪同郑老师到鲁甸县水磨镇滴水村杉松箐小学考察。我们从城区出发,经过大山包一级公路到达鲁甸县龙树乡,我把车停在路边,去龙树中心卫生院看望了一下外婆,见她输液有所好转,我也就跟她打了声招呼,接着从龙树途径水磨再到铁厂。来到水磨镇政府所在地铁厂,学校李校长已在那儿等着我们。我们在街上随便吃了点便饭,就直接去杉松箐小学。
志愿者在水磨镇滴水村杉松箐小学
水磨镇滴水村杉松箐小学(杉松箐村常文敏温哥华苗圃希望小学)乃香港苗圃行动援建,学校总占地面积2790平方米。该工程于2008年8月10日破土动工,2009年4月30日竣工并于同年9月投入使用,据李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一个学前班,265名在读学生,14名在职在岗教师。学校辐射了该村9个社的孩子上学,另外,黄梨寨村有2个社的孩子也在该学校就读。当郑老师问李校长现在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资助时,李校长毫不犹豫地说:“宿舍”,他接着说:“只要我们有宿舍,同学些就不用跋山涉水、起早贪黑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了,老师们也就不用住在板壁房里面休息了”,“现在,还有学前班在板壁房里面上课,每逢下雨天,都会漏水进去,阴暗潮湿”。
察看完学校的相关情况,李校长驱车带着我们来到海拔近3000米的村社进行走访调查。从学校通往村社的车路正在打水泥路,一段已修好,另一段还在没修,由于连续阴雨天,还处于停工状态。
当我们来到居住很分散的村庄三锅庄社时,居住在公路最边上的是一苗族村民家,我们首先和他们打招呼,并表明是来实际走访看看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当得知我们是来她家游玩时,她们很欢迎,叫孩子去搬凳子出来给我们坐。矮小的房屋,是用水泥砖修建的。他们的妈妈很热情,从家里拿出荞粑招待我们。一女同胞坐在门前绣花,做的是她们民族服装,看上去手艺很好,做的也精致漂亮。站在她家门前,我们边看边询问家里的生活情况。他们家一共有5口人,姊妹间有姐弟3人,老二是男孩,最小的是妹妹,坐着绣花的正是大姐,两个弟妹都在杉松箐小学读书,哥哥读三年级,老三读一年级。他们每天早上要走2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学校。冬天上学,天不亮就要起床。郑老师问他们喜欢读书吗?两姐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随后,两姊妹从家里把他们本民族的服装找出来穿上,和我们合影留恋。
苗家姊妹和当地孩童与郑英姿老师合影
山坡上,村民们种植的苦荞和燕麦已割完,只是还摆在地里面晾晒,待天气晴好,就收获进屋存储。
我们跨过一条水沟,又走访了另外一户人家。这家就居住在水沟边上,门前卫生条件很差,在他们居住的房屋隔壁,就是关牲畜的地方。房屋旁边是一条很狭窄的偏坡小路,她背着孩子出来迎接我们,见郑老师有点走不稳,急忙上前牵扶。我们从她家的材垛上走过去,询问了大体情况,看了看他们的生活条件。郑老师见孩子们可爱,便拿出手机,翻出自己孩子的照片和拍摄的视频让他们看,个个看得津津有味。临别前,孩子们都跑过来目送我们,我们感到很欣慰!
郑英姿老师把手机视频拿给孩子们看
海拔高的地方,天气就好比孩子的脸,一会儿雾散云开,太阳高照,不一会儿,雾又从山沟里爬上来,笼罩整个大地。
在返回途中,李校长带我们去另外一贫困家庭,我们跨过一道水沟,来到他家门前,门是关着的,屋顶被材火熏得漆黑。窗户上面挂着一把雨伞,窗台上放了一些杂乱的东西,旁边拴着一条红领巾。据李校长说,这是一孤儿,父亲已生病去世,母亲不知去向,只有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平时家里的事情都依靠叔伯帮忙。就在我们将要离开时,他伯父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在询问孩子的相关情况后,我们一再叮嘱孩子的伯父,一定要抽空帮忙照看孩子,不能因为家庭原因错过了孩子求学年龄。
我们准备最后选择一个村庄,做最后的走访。
来到村子里面,没遇到大人,只有一群孩子在家。孩子们都说家长去地里面做农活去了。李校长把车直接开到一村民的房屋门前,先下去打探虚实,他去敲门,门锁着,随后到窗台前一看,见到4个孩子在家。原来,大人们去地里劳动,把孩子反锁在家了。见此情况,郑老师也到窗前去探望孩子们。4个小孩被锁在家,大的可能只有四五岁,小的也只有两岁左右,他们站的站在在屋里的沙发上,站的站在地上,个个的小脸上哭抹了像个花脸似的。见到我们,话没说,只是冲着我们笑,看他们那眼神,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很向往飞出来。当我们离开时,几个小孩也去扒在窗前看,结果把屋里面的孩子惹哭了。在我们离开前,李校长遇到了在学习读书的一名学生,由于时间关系,郑老师和她交谈了几分钟,我们便返回学校了。
被关在家里的孩子们
在回学校的途中,李校长安排学校的门卫,烧好洋芋我们回去吃。
回到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郑老师再次询问了李校长相关情况,也聊了我们去走访的村民及学生情况,谈了她的想法和这次来的意向。吃完烧洋芋,我们离开杉松箐小学,返回昭通城。
吃过晚饭,郑老师表示:这次来昭通,让她见到了边远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现状,感受了大山深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当地村民们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辛,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清贫。待她返回上海后,号召身边的朋友,捐款捐物,首先解决孩子们冬天上学的保暖问题。
6号早上,我邀请郑老师吃油糕稀豆粉,吃完去参观龙氏家祠,回来后领着郑老师到半边街佛堂吃素食,听郑老师跟我讲解善念知识。
郑英姿老师在龙氏家祠
中午12:55的飞机,郑老师离开昭通,结束了本次愉快而又难忘的旅程,返回上海。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参加公益,不是为了募捐多少钱物,也不是为了拯救多少人。这世上的穷你救不完,这世上的病你救不尽,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身边每个人的善念唤醒。唤醒每一个人,让他们心里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做公益活动其实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给人们什么,最重要的是散播爱的气氛,将爱的气氛散布在我们的社会上,提升这个世界的能量,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公益行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传承公益精神,奉献志愿力量!感恩郑英姿老师对我们边远贫困山区的大力支持,在公益路上我们共同加油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