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家报告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跃招《两栖动物种群衰落与监测》
1 两栖动物种群衰落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1400多种两栖动物种群衰落明显,32种生物学灭绝,100多种消失;
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利用、气候变化、紫外线、化学及各种污染、疾病以及综合因素,是两栖动物种群衰落的可能原因。
2 两栖动物种群监测的意义
明确种群衰落的原因、物种、地区等;
明确这种衰落是属于自然波动还是环境恶化造成的;
为改善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两栖动物种群监测的原理、方法及一般程序
原理:由于具有独特的生活史、生理生态特征和分布格局,两栖动物比其他动物更能反映环境因子的变化;
方法:应用生态学方法,进行长期定时定点定物种的监测;
一般程序:本底调查,确定生物多样性,了解生活史,确定区域生境类型,选择监测方法和地点,长期监测。
- 西北师范大学龚大洁《 中国爬行类现状、野外调查方法及保护措施》
1 中国爬行类现状
生境破坏与片段化(最主要的原因);工艺利用;食用;药用及其他用途。
2 野外调查方法
手捕法:用于小型陆栖蛇类,注意减少干扰,仅适用于小范围使用;
标记重捕法:油漆或剪趾标记,但后者不提倡使用;
圈套捕获法:用于蜥蜴类;
样方法:一般200m×200m,捕尽样方内各种爬行动物;
样带法:一般8km-10km,宽度10-30m。
3 爬行动物的保护措施
加强原始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恢复已经破坏的制备,保护它们的生存空间;
提升爬行类的法律地位,明确它们在法律法规中的界定和划分;
宣传健康和谐的饮食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的饮食理念;
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造成的被动移民也是改善爬行类生存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部分 已完成项目的经验介绍
2008年已完成项目中的两个项目代表进行了项目研究中的经验介绍及项目结束后的后续发展。
- 西南林学院张庆《昆明地区城镇化对多疣狭口蛙栖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
项目产出
1在昆明市主城区,多疣狭口蛙的分布点在一环公路至三环公路范围内呈增多的趋势,同时,分布点从主城区西部至主城区东部同样呈增加趋势;
2 在昆明市主城区,多疣狭口蛙偏好选择自然状态下的非常年性积水的水体作为生境,但同时也能适应人为环境下的农田及建筑废墟;
3 结论:城镇化对多疣狭口蛙分布的影响表现为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该物种数量越多;对该物种栖境的影响表现为:原生境丧失,新生境出现、水体污染、水面覆盖度变化、水体边缘变化、植被变化、人为影响、公路威胁等等;
4 繁殖生境保护措施:建立生态通道,维持现有生境,减少水体污染,重建湿地,特殊救助;
5 以宣传展板、宣传单、多媒体和讲座的方式,在学校、社区、城郊集市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化金《中俄兴凯湖区域极北鲵栖息地保护及生境选择研究》
项目产出
1 通过大量走访和野外调查,了解了兴凯湖区域极北鲵分布范围及数量情况,绘制兴凯湖区域极北鲵的分布图及繁殖点分布图;调查表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极北鲵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域为龙王庙核心区内,即从金源农场到龙王庙部队哨所的道路两侧;
2 对相对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对稻田、沼泽和泡子(小水塘)三种不同栖境及繁殖点生境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极北鲵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3 极北鲵的环境影响因子:农药和工业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剧了生境恶化,火灾会给极北鲵带来致命的威胁;
4 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立保护小区并建立保护站,加强巡护和执法工作;建立极北鲵保护的社区联防单位;
5 制定出极北鲵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方案,在社区推广绿色有机农业;与当地居民合作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的试点,请农业专家设计绿色农业方案,寻找来源可靠的有机肥和有机农药,利用机械除草,减少农药使用;并跟踪产品到市场,证实绿色产品具有较好的销路和竞争力;
6 成立宣传小分队,到社区入户宣传保护知识;利用宣传基地,对当地居民、学生及游客进行保护宣传教育。
第三部分 2009年正在进行项目交流项目进展
项目人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参会专家和项目人就各项目取得的进展和预期计划进行讨论。
- 沈阳理工大学周海翔《西鄂尔多斯及东阿拉善地球第三纪残遗植物抢救性电视专题片摄制及保护宣传》
进展
1 邀请到两位植物界的老前辈朱宗元和刘书润老先生,随同项目组一起考察了西鄂尔多斯保护区及周边的珍稀植物,为多种重要珍稀残遗植物留下了大量影视,并用两位专家的毕生学识对它们做了生动诠释;
2 给保护区增加了13个植物新种记录,协助保护区制作植物标本和电子档案;
3 意外发现了古海洋生物化石和古植物化石,有待进一步考证;
4 项目得到了鄂托克旗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科级以上干部作了生动的报告会,提高了当地政府和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讨论及建议
加强对西鄂尔多斯这个具有特殊生态特征的区域的宣传工作,开发该地的自然文化遗传价值,努力引导用生态旅游业来替代大规模的开发工程。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吕荣森《珍稀濒危植物五小叶槭的救护及种群保存利用研究》
进展
1 与当地林业部门和村民小组协商划定具体保护面积,为五小叶槭挂牌、登记,把零星分布的五小叶槭移栽到集中区,并落实保护责任人;
2 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采种育苗,建立小片种植基地,已获得幼苗100株,部分移栽到林地,成活率50%左右;
3 采集种子做育苗试验,发现种子的萌芽率极低,只有1-3%左右,这可能是五小叶槭濒危的原因之一;
4 在雅砻江中游及其支流与已知的五小叶槭生境类似的地方进行野外考察,希望找到新的残存种群,已经在康定县雅砻江支流峡谷区找到10株树龄较老的五小叶槭树;
5 经过与当地政府及水电部门协商,四川久隆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做出让步,把出水洞口左移100米,避开五小叶槭林,使得它们免受灭顶之灾;
6 与政府和当地社区合作,在九龙县呷尔镇扎日村举办一期培训班,为村民和保护区人员讲解保护知识,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
讨论及建议
1 继续进行五小叶槭的本底调查,摸清是否还有其他群落存在并分析其数量稀少的原因;
2建议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发动公众参与寻找五小叶槭;将当地居民推向镜头前,能够加强当地居民的自我约束力;
3 对保护五小叶槭的水电公司进行正面报道,树立榜样。
- 四川农业大学邹立扣《大凉疣螈栖息地调查及保护》
进展
1 通过走访政府、当地居民及查阅文献资料,对大凉疣螈的数量及栖息地状况初步了解;现阶段调查显示,大凉疣螈主要分布于峨边、马边及昭觉、冕宁、美姑、布拖等地(大凉山);
2 大凉疣螈栖息在山间的湖泊和静水塘里,海拔2 280-3260m,水温15-21度,ph值5.5-6.0的水体中,其幼体具有明显的羽状外鳃;
3 市场贸易调查表明,大凉疣螈仍被作为宠物、食物和中药材买卖;
4 在当地学校、保护区、林业局及居民中间建立了保护的长期联络点。
讨论及建议
1 从地理、生态、生境、数量、生活习性等方面着手,完成对凉山州地区大凉疣螈的本底调查;
2在大凉疣螈相对集中、人为活动较少区域,建立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域,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繁殖等;
3 建议在没有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前,不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有时这种宣传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
4 希望项目能够在当地与村民签订乡规民约,规范和约束社区居民行为。
- 西北师范大学潘沁艳《寻找甘肃文县白头蝰》
进展
1 查阅了大量资料,访问和咨询了有关当年发现和研究白头蝰的老专家;
2 进行了两次现场野外考察,访问了保护区有关人员(领导、专家及一线的保护管理人员、护林人员等)、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等;
3 基本摸清了白头蝰在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分布范围,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4 了解了地震及灾后重建对爬行动物及其它野生动物影响。
讨论及建议
1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寻找活体上,如有可能可以跟踪观察;
2对白头蝰栖息地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分析其致危因素;分析地震及灾后重建对其影响;
3 面向社区进行白头蝰的保护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白头蝰的行动中来,可以在宣传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帮助寻找白头蝰。
- 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朱兆泉《中国小鲵分布调查及其保护》
进展
1 初步查清了中国小鲵的分布情况:海拔1409-1554m,范围约800hm2;植被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aniana)群落,森林植被立木盖度85%,灌木层常见种类为盐肤木(Rhus chinensis)、铁仔(Myrsine africana)等,盖度15%,草本层以悬铃木叶苎麻(Boehmeria platanifolia)为主,盖度为20%;农田中也有分布。
2 影响中国小鲵生存的威胁因素有:开垦农田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农药和化肥造成的严重水体污染和人类的直接捕杀;
3 正在与林业部门协商,筹划建立中国小鲵的自然保护区。
讨论及建议
1 希望能够尽快采取措施,与当地政府及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沟通,制订保护规划,探讨保护机制,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小区),保护中国小鲵及其栖息地;
2形成社区共管的保护机制,引导社区居民采取有利于中国小鲵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在当地探索试行绿色农业以减少农药所产生的水体污染;
3 培训保护工作人员,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当地公众保护意识;
4 远期目标希望能够进行人工繁殖和异地放养,建立中国小鲵的异地种群。
- 务川中学刘健昕《贵州花臭蛙和务川臭蛙生活史及繁殖栖息地调查和保护宣传》
进展
1 在务川臭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后坝村的一个小山洞里发现了7只务川臭蛙,洞穴中的蝙蝠、昆虫,水中的河蟹、勾虾和务川臭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洞穴生态系统;
2 扩大搜寻范围,先后走访了务川县15个乡镇的近110个洞穴,发现务川臭蛙的四个新的分布点,共15只;
3 初步受威胁因素分析:有水洞穴常成为当地饮用水源,为了食用和娱乐的人为捕捉,适应性狭窄;
4 促进当地成立了“务川臭蛙保护协会”,协会宗旨:保护务川臭蛙和其栖息地,并推动保护以务川臭蛙为代表的黔东北部地区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讨论及建议
1 希望项目能够尽快找到务川臭蛙的卵和蝌蚪,揭开其变态发育过程之谜;
2 也可采用繁殖实验或跟踪监测等手段来观察其繁殖和幼体发育过程。
- 安徽师范大学张方《社区参与下的金头闭壳龟保护行动计划》
进展
1 与林业局取得保护上的共识,黟县已成立以金头闭壳龟为保护对新的清溪河县级自然保护区,泾县正在着手将三地纳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之中;
2 在黟、泾两县选取了5个点对产卵地进行了试改造,清溪河县级保护区已经在全流域禁止毒鱼炸鱼并有专人负责;
3 在分布区社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各县林业局管理站有专人负责群众举报。
讨论及建议
1 由于该物种市场价高,建议宣传时其价格和分布地点不要透露,并加强游说政府部门,尽早建立自然保护区;
2 保护过程中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要改变它的原始生境;任何改变其原始生境的行为都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后果;
3 在社区居民参与下,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督和法律手段截断金头闭壳龟的非法贸易渠道,保护原产地的金头闭壳龟的野生种群。
- 云南红河学院闻丞《云南红河流域斑鼋及伴生土著龟鳖现状调查和水电开发对其栖息地影响研究》
进展
1在当地主管部门的配合下选定信息员建立保护监测网络,收集当地所有鳖类出没的信息;由信息员协助向当地社区访问调查斑鼋可靠具体的历史捕获点和繁殖地,测量该地水文、地形、土壤、植被、海拔、人为干扰等生态因子;
2 与历史相比,鳖类捕获量(种类/数量/生物量)显示了红河流域水生生物生物量剧减的严重程度;受南沙大坝直接影响的河段的鳖类捕获量,与其他河段的鳖类捕获量相比,一定程度上定量显示了水生生物群落受水坝影响的程度;现有的捕捞方式依然对现存鳖类种群具有不可持续性,捕获鳖类的年龄结构显示过度捕捞的影响;
3 找到了斑鼋分布北缘的实物证据。
讨论及建议
1 希望项目能够影响高层政府部门,游说他们为保护斑鼋的栖息地采取措施;
2 结合对历史捕获点和繁殖地的生态因子测量,运用GIS技术确定斑鼋及其伴生鳖类的适合栖息地;
3 运用GIS技术评价水电开发对其栖息地的影响;
4 确定受淹重点区域和长期保护优先区域,制定保护策略;
5 希望项目的重点放在找到活体斑鼋及其繁殖地,如果有可能的话,进行人工繁殖和异地放养,重建野生种群;
6 希望能够调动媒体和企业的力量,寻找斑鼋,扩大影响。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饶定齐《云南闭壳龟的分布和栖息地现状调查》
进展
1 基本确定云南闭壳龟的原始分布范围,并且了解到目前仍可能有野生群体的3个区域;
基本确定云南昆明和东川附近确实为云南闭壳龟的曾经分布地,并且可以认定云南闭壳龟是云南高原上特有的唯一的龟类物种;
2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该物种确切可靠的活体只有7只(不包括最近人工孵化的大约3只幼体),加上传说的2只左右活体,总体上可能有不到10只的活体;可以肯定该物种在野外产地尚有非常稀少的个体;
3 该物种面临问题:非常稀少,濒危;国内外极大关注,市场价格极高,对野生种群造成压力和威胁;经费短缺;目前所知的唯一栖息地范围小,人为活动频繁,容易受到干扰;外来种巴西龟入侵,杂交;开垦农田;毒鱼炸鱼放牧采集,工厂废气;管理不够重视。因此认为其很难在自然状态下维持,应当立即实施保护。
讨论及建议
1观察和记录并报道其生境、环境因子、生活习性和行为;观察野生状态下的食物状况(可能的食物种类及其食物量)和摄取能力,并尽可能为人工饲养繁殖、种群复壮工作提供资料;
2 建议项目尽快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人工种群,异地放养;
3 研究工作尽量秘密进行,发现野生种群的地点也需保密,无需建立保护区或者围栏保护,以免更多的人知道,产生负面效应。
- 广西师范大学张玉霞《瑶山鳄蜥野放种群的社区共管》
进展
1 成立瑶山鳄蜥野放种群社区共管的管理机构;在鳄蜥野放种群的栖息地设立警示牌并有专人负责看管,加大栖息地保护力度;
2 根据实际情况,与社区合作开展人工饲养项目;
3 成立鳄蜥繁育中心,不断扩大鳄蜥种群,为不断野放鳄蜥做基础,并使之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和科研基地;
4 在当地开展鳄蜥知识讲座,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社区共管公约。
讨论及建议
能够形成一套便于推广的社区共管操作规程和指导方案。
- 华中师范大学吴华《四川宝兴县山溪鲵的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
进展
1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对宝兴县山溪鲵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状况、致危因素等进行初步研究;
2 现阶段已经对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泥巴沟森林公园神木垒景区的部分山谷溪流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面积0.141km2,发现实体51条,其中34条成体,17条幼体。
讨论及建议
1在调查四川省宝兴县山溪鲵的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其致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促进相关部门提高对山溪鲵的保护;
2 建议项目对不同分布点的生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该地区分布的不同种鲵类可以进行进化方面的研究,不必拘泥于题目所限;
3 建议进行人类干扰方面的调查,阐明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
4 制作山溪鲵的宣传手册,深入山区进行宣传,以唤起人们对山溪鲵的关注,增强人们对山溪鲵的保护意识,可以从动物身上存在寄生虫的角度宣传,利用人们的畏惧心理。
- 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王昭荣《云南省昭通市黑颈鹤越冬栖息状况调查及宣传教育项目》
进展
1 组织志愿者深入湿地开展爱心之旅志愿服务考察活动,把保护黑颈鹤与关爱栖息地村民、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结合起来,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2 与广西绿色联盟和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共同举办“情牵黑颈鹤,心系大山包”巡回宣讲活动,在广西多所高校开展宣传教育,并展出黑颈鹤摄影作品;
3 联合高校社团开展“湿地使者走进大山包”活动,在大山包乡集镇向过往的村民宣传保护知识,带领各位大学生深入大海子湿地,捡拾湿地中的垃圾,到鸡公山大峡谷进行旅游资源考察,到车路村大垡子塘自然村以及合兴村尖嘴屋基自然村村民家中调查了解生产生活状况。
讨论及建议
1 在黑颈鹤迁飞来时投食可能改变种群分布,改变物种的生态习性,建议只在恶劣天气食物极度短缺的时候投食;
2掌握黑颈鹤在昭通市各越冬栖息地的最新动态,找到黑颈鹤数量增多或者是减少的原因;
3种群增加过快并不一定是好事情,该地区的资源能否维持大量黑颈鹤长期生存?建议请教鸟类学专家,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
4 变换宣传的方式,让美丽的黑颈鹤来打动人们。
第四部分,SGF项目执行人培训
- 王放 生态摄影师
《两栖爬行动物的拍摄》
- 石全华 WWF(中国)物种项目协调员
《SGF的实施程序及项目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本次会议由WWF(世界自然基金)物种项目主办。感谢诺维信和WWF荷兰的支持!感谢参会人员对小额基金一直以来的热情关注和支持!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还将继续支持野生动植物保护者,为保护中国动植物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事处物种项目协调员石全华提供。